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法社會學專題
SEMINAR ON SOCIOLOGY OF LAW 
開課學期
95-1 
授課對象
社會科學院  國家發展研究所  
授課教師
張志銘 
課號
NtlDev7035 
課程識別碼
341 M4910 
班次
 
學分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選修 
上課時間
 
上課地點
國發208 
備註
分組必選,時間另訂
限碩士在職專班生
總人數上限:30人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傳統法學偏重實證法(positive law),首重研究其規範邏輯與規範意涵,視法學為一門「義理之學」(dogmatics)。其次則有「法律哲學」以探討法律規範的理念面。然則,法學作為一門學科,除得就法律規範的文義與理念加以探討外,亦得從法律作為一種社會規範的實然面,亦即法律作為一種社會規範的實際運作情形加以研究。有關後者的研究,亦即把法學當作一門「現實科學」來加以研究,就是法律社會學的研究動機。
法律社會學相應於法律義理學與法律哲學,是一門相當年輕的科學。雖然帶有法律社會學式研究旨趣的研究作品具有相當久遠的學術傳統,但法律社會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卻是近百年來,尤其是社會學興起之後的事。縱然如此,回顧法律之社會學的發展歷史,這門學科卻又從來就不是社會學家的專寵。甚至我們可以說,早期關心他的人,法律學者要比社會學者來得多。
無論如何,法律社會學在今天早已成為一門法學家和社會學家共同關心的科際整合學科,其研究旨趣、對象、範圍和方法,也相當複雜和多元。這種現象,更加促使法律社會學成為一門難窺其全貌的學科。初學者在面臨此一困境之際,或者因難覓津度而放棄學習的心願;或者只能依循偶然接觸到的文獻而接受一些個別作者相當獨斷的見解。 

課程目標
本課程的目的,即在一方面破除初學者的此一困擾,從法學整體及社會學的背影,導引其進入法律社會學的研究領域,他方面也要就特定的主題(理論的及經驗的法律主號會學、不同的法律社會學者作品)加以探討,使其能在不同的法律社會學課題中,發掘個人的研究興趣。 
課程要求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指定閱讀
 
參考書目
中文部份:
1. L. M. Friedman著,吳錫堂、楊滿郁譯《法律與社會》,臺北:巨流(1991)。
2. 羅傑?科爾特著,結構群編譯《法律社會學導論》,臺北:結構群(1991)。
3. 埃戈曼著,高鴻鈞等譯《比較法律文化》,北京:新華(1990)。
4. H. Levy — Bruhl著,廖天美譯《法律社會學》,臺北:結構群(1990)。
5. 瞿同祖著《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臺北:(1982)。

英文部份:
1. Aubert, Wilhelm ed. Sociology of Law. England, Harmonds — WORTH, Middlesex 1977.
2. Durkheim, Emile. The Rules of Sociological Method, New York 1982.
3. Durkheim, Emile. The Division of Labour in Society, London 1984.
4. Durkheim, Emile. Suicide, London 1951.
5. Ehrlich, Eugen. 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 of Sociology of Law, Cambridge 1936.
6. Evan, William M. Law and Sociology, New York 1961.
7. Friedman, Lawrence. M. The Legal System:A Social Science Perspective, New York 1975.
8. Hacker, P. M. S. and Raz, J. eds. Law, Morality and Society, Oxford:Clarendon Press 1977.
9. Hunt, Alan. The Sociological Movement in Law, Tempel University Press 1978.
10. Lewellyn, Karl. N. The Bramble Bush, New York 1930.
11. Lewellyn, Karl. N. A Realistic Jurisprudence:The Next Step, Columbia Law Review 30, 1930.
12. Lewellyn, Karl. N. Some Realism about Realism:Responding to Dean Pound, Havard Law Review 44, 1931.
13. Luhmann, Niklas. A Sociolocigal Theory of Law, Opladen 1983.
14. Lukes, S. and Scull, A. ed. Durkheim and the Law, Oxford:Martin Pobertson 1983.
15. Marx, Karl. Capital, Penguin, 1976.
16. Marx, Karl. And Engels, Freidrich. The German ldeology, London 1965.
17. Podgorecki, A. , Whelan, C. J. and Khosla, D. eds.Legal Systems and Social Systems, London. Sydney. Dover:Croom Helm 1985.
18. Pound, Roscoe.〝The Call for a Realistic Jurisprudence〞, Harvard Law Review 44, p. 697 — 711, 1931.
19. Pound, Roscoe.〝A Survey of Social Interest〞, Harvard Law Review 57, p. 1193 — 1236, 1943.
20. Rheinstein, Max. ed. Max Weber on Law in Economy and Society, Cambridge, Mass 1954.
21. Stone, Julius. Social Dimensions of Law and Justice, Sydeny 1966.
22. Unger, R. M. Law in Modern Society, New York:The Free Press 1976.
23. Weber, Max Economy and Society, Berkeley 1977.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無資料